让河南人民因孝而幸福,让中原大地因孝而美丽!

您的位置:首页 > 孝道大讲堂

孝道大讲堂

至孝者才能至忠 至忠者才是大孝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6-26 18:35:39

         忠与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孝更是传统美德的核心。从一般意义上说来,孝的基本内涵是“善事父母”,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忠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伦理层面上对国家、君主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下对上、民对国尤其是臣对君的行事准则。应该说孝子和忠臣都是我们的道德典范、行为楷模,但千百年来,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却是“忠孝不能两全”,忠孝之间关系似乎如水火,彼此排斥。在古代皇权社会,在事关皇帝安危、皇权稳定这一根本原则问题上,封建法律的规定,是“孝”必须让位于“忠”,“孝”必须服从于“忠”的皇权政治利益需要。

        正因如此,中国历史上向有“忠孝不并”、“忠孝难以两全”之说。三国时期,徐庶投靠刘备是投“明君”而辅天下,是名正言顺为国为民尽忠。但当曹操抓获徐庶母亲要挟相逼时,他就陷入了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冲突之中;尽忠则势必使老母蒙难,尽孝则将背弃明主,在忠孝之间,徐庶最终选择了弃忠尽孝,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追求。还有,史载陈宫被曹操俘获,曹胁以不降便杀其老母妻儿,面对曹操“欲活老母及女不”的威逼,陈宫对曰:“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面对威逼,陈宫慨然回答说:“我听说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君王不会杀别人的亲人,他会用仁义广施天下,如果我母亲被杀,是因为你曹操的原因,不是我的责任!”说完后,陈宫毅然赴死,作出了尽忠弃孝的生死决择。
        纵贯我国历史上,当臣子面对“忠孝不能两全”时,其实践表征不外乎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为孝尽忠”,即“孝”重于“忠”,忠是为孝服务的。齐宣王有一次问田过说:“你认为国君和父亲哪个更重要呢?”田过回答:“殆不如父重”,田过还说:“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吾亲。受之於君,致之於亲,凡事君,以为亲也。”侍奉国君可以得到俸禄养活父亲,我之所以要侍奉你君王,是因为我的父亲,从而父亲比君王重要。侍奉国君的一切行动都只是一种手段,为了父亲才是真正的目的。
        二是“尽孝为忠”,孔子曾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孝顺尊敬父母兄长,那么他出外就能做到安分守己,不犯上作乱,从而社会就会和谐,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可见,从传统意义上分析,“忠”与“孝”的内在本质体现了君权与父权、公与私、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冲突。
        孝敬父母,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不能孝敬生他养他的父母,不能孝敬这个世界上他最亲近的人,那他怎么可能担负起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孝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至孝者才能至忠。比如:“岳母刺字”,岳母鼓励岳飞精忠报国,让儿子心无负担地抗击金兵,成就了千古英名;又如:1988年,党组织决定派孔繁森再次支藏。那时,他的老母年已九旬,生活难以自理,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家里困难重重,孔繁森是个有名的孝子,倘若那时不想再去西藏,理由非常充分。可是,他二话没说,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小家,为国尽忠。
        在倡导孝文化的同时,更要积极发扬忠文化,由于岗位职业的不同,各项各业对忠的涵义各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作为军人,站好每一班岗、平时刻苦训练、战时英勇杀敌为忠;作为劳动者,踏实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创新创业、为国争光为忠;作为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忠……将忠的思想充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即忠于单位,忠于团体,忠于企业,忠于组织。当家庭利益与单位、团体、企业直至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自觉地做到家庭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
更多+ 孝贤之星
联系我们
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北段98号
河南省文学院1楼
联系电话:0371--65700819
邮箱:hnsxwhcj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