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波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67年的一天,明帝晚上梦见金人在殿庭中飞行,第二天早晨,明帝问群臣这个梦有什么含义,太史傅毅回答说:西方有一个大圣人,他的名字叫佛;陛下所梦见的金人,恐怕就是他。于是,皇帝就派遣十八个人去西域求佛。
出使西域的人,用白马驮着两卷经书返回了洛阳。明帝特为这两卷经书建立了精舍,并让西域的法师住在里面,称做白马寺。在白马寺里面,摩腾与竺法兰译出了《四十二章经》。从此,源自印度的佛教就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到了后汉末叶,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西域的佛教学者从当时的安息、月氏、天竺、康居相继来到中国,从此翻译佛经的人越来越多,法事也越来越兴旺了。一说佛教在中国的始祖是菩提达摩,达摩大师是印度佛教第28代祖师,所以佛教在中国又称为“达摩宗”。
达摩祖师是在北魏末期,也就是公元500年以后的那段时间里,在洛阳传教,以《楞伽经)授徒。相传他的传法弟子是慧可,慧可的传法弟子是僧璨,四传弟子是道信,然后到五祖弘忍,创立了东山法门,以上的这五位就是“禅宗五祖”。
在禅宗的弟子中,六祖惠能是门派的发扬光大者,惠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梁启超和胡适都曾专门讨论过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如增加了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开创了新的诗歌题材,如王维就是一个喜欢说佛理的诗人,可以说佛教渐渐中国化了。很多人既追求儒家的精神,又以佛家的经典来自我疏导,苏东坡身上就兼具儒、释、道三派的精神气质。
与那些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和创造奇迹的神不同,佛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特异功能,也不能来无影去无踪。这一点可能会让很多不理解佛的人迷惑,孙悟空连佛祖的手都逃不过,佛祖怎是普通人呢?这是小说对人们的误导,真正的佛教中的佛祖,是个普通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才智,才领会到人生的真理,并且拿出来与众人分享。
佛与众人平等。这也是因为佛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主,而是每一个人的朋友。佛相信没有无可救药的人。佛相信每一个人只要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到佛的智慧和道理,那些犯错误的人,也是可以教化和影响的。
简单地说,佛教的精神内涵,与中国很多传统思想是一致的。宽容、仁爱、入世平等、现实等,也正因为如此,佛教才能在中国发扬光大。
佛经说“孝名为戒”,即说行孝便是持戒,大戒以孝为先。儒家说“有使父母坐卧不安、心絮杂乱者,大为不孝也”。而真正的佛家弟子,慈悲为怀,悯爱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使得父母在家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更没痛苦,快乐平静地生活。
民国初弘一大师每逢“母难日”,必于佛前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以此功德回向先母。有一次,他在听静权法师讲《地藏经)时,禁不住痛哭失声,忆及先母生前为他所受的种种折磨,比过着无柴无米的日子还难受。再如明末自成和尚,未出家前待母纯孝,剃度后因逄战乱、颠沛流离,所以肩挑老母,远游四方,托体化缘之斋饭,先奉母亲食用,时间长达三四年,直至母亲善终。
很多人在出家和尽孝之间犹豫,其实是既想获得佛门的修为,又想能常伴亲友,两全其美。佛门也有居土,在家修行。但正是因为在家修行不易,才有众多人想要出家一心持戒。《修行入门》中讲道:“虽然在行为上弃离亲友,心里却不能舍弃众生,而应当对他们生慈悲心,但必须断绝身体、受用的牵连。否则,修法就会一败涂地。要斩断牵连,若能得到父母的欣然应允最好不过。即便他们百般加以阻挠,大发雷霆、大失所望、怨气冲天,自己也不能退缩。自往昔的释迦佛开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亲友们的依依不舍、泪雨滂沱中抛下一切的,这是一种特定的缘起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