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婚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婚礼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且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脉络和基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训育人,文明凸现。凡是结婚的新人都享有“婚礼”这种仪式感。孝道文化底蕴深厚,典故多、意义大,喜庆吉祥,深受社会欢迎,应引起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经济上给予倾斜。
据《辞海》及《周礼·秋官》中记载,当时朝中上士八人,中士十到六人,司仪是官名,有职务与地位,负责皇宫官府婚礼及接待来宾仪式。司仪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我国宋朝,当时汴梁城中达官贵人的婚礼盛况空前,司仪出彩。宋朝定都在汴梁(今开封),城中一些商贾大户、豪门老财、乡坤地主受皇宫官府达官贵人婚礼的影响,不惜重金聘请司仪主持婚礼,后来普及民间婚礼上,成为汴梁婚礼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此民俗婚礼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孝道礼仪文化影响力极强,不可改变的深受人们欢迎和爱戴,也是开封一张亮丽的名片。唱响婚礼主旋律,发挥核心正能量。开封婚庆刘派团队功不可没。开封婚庆刘派团队创始人、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婚礼”传承人、河南省民间文化家、豫东民间婚礼研究中心主任、开封婚庆礼仪协会副会长----刘传英老师多次上过省、市、县电视台展演民俗婚礼,受到省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庞晓戈的认可和赞扬,著有三本婚庆文化的书籍,其中《中原婚庆司仪宝典》一书得到省有关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和点赞。
刘老师先后收学员155人,其中女生69人,优秀学员李澳在天津主持婚礼享有盛名,还有荣获金奖司仪的边广昌、王新安、赵卫东、王振义、徐国海、李恒震等51余人,省、市多家媒体多次采访刘老师并在《河南日报》、《开封日报》上发表文章。
刘老师现年已八十四岁,老当益壮,热爱婚庆礼仪文化,有执着的拼搏精神,坚定的理念和意志,持之以恒的决心,与婚庆及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心扑在婚庆礼仪的事业上,为传统婚庆礼仪文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时间和精力。他长期活跃在基层民间,认真咨询、搜集、整理和研究民俗婚礼文化,去其糟粕、提取精华,促进了孝道婚礼的研究与提升。因此,他主持婚庆礼仪的模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同行的追捧,至今仍有发扬光大的势头。
迎亲上拜仪式
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婚庆礼仪文化的传承,提升孝道礼仪的建设,是孝道民俗婚礼的重中之重。司仪以“百善孝为先,孝能感动天”为轴线。突出彰显孝道礼仪文化。司仪与新郎、新郎父母交流沟通,重点抓、亲自教,促进新人不忘初心,牢记父母养育之恩,让所有的人尤其新郎新娘在婚礼现场的感受,树立了善心、善人、善事的观念,上好婚礼这堂课。如为什么上拜?上拜的目的及意义是什么?上拜就是给喜神(列祖列宗的亡灵)及健在的父母等尊辈表示孝心。鞠躬或磕头扣谢仪式。
司仪:水有源、树有根。
不要忘了父母亲。
不管你走多远。
不管你官多大。
不管你有多富有。
不管你是什么家。
什么时候不能忘了
老爸和老妈!
向父母鞠躬或磕头,行个孝心礼为上拜。
一鞠躬:这个躬鞠得好,感谢爸妈常教导。
再鞠躬:这个躬鞠的甜,感谢父母花大钱。
三鞠躬:这个躬鞠的深,感谢父母教育恩。
在女方家上拜
新郎叫门塞红包开门后,新郎在新娘卧室献花、戴胸花、梳头、穿鞋及打三躬,然后一对新人出发。一对新人出房向父母上拜为双上拜,但也有少数新郎一人为单上拜。
司仪:春暖花开好天气,花好月圆庆新禧 。
万事俱备都适宜,今天结婚是大喜。
天喜地喜一场大喜,父母二老生育喜。
大伯大娘操心喜,叔父婶娘疼爱喜。
大姐哥嫂帮助喜,同窗读书学习喜。
同桌开会改革喜,干姊妹们友好喜。
改革开放发展喜,狠抓经济富裕喜。
你也喜,他也喜,举家老少都欢喜。
来宾祝贺新婚喜,新郎新娘喜上喜。
司仪:一对新人向父母三鞠躬或磕头,表示孝心和敬意为上拜。
一鞠躬:祝父母天天有个好心情,笑口常开。
再鞠躬:祝父母月月有个好收入,四季发财。
三鞠躬:祝父母年年有个好身体,福如东海。
突出孝道的婚礼
1、拜天地。拜天地就像现在领到了结婚证,天为证、地为证、人为证,又经过结婚典礼仪式,社会认可,人们承认为合法夫妻。
司仪:一拜天,天赐良缘;
再拜地,地杰人灵,
三拜人,人丁兴旺。
2、磕头式拜高堂:
一扣手,感谢列祖多英明,
再扣手,感谢曾祖来继承,
三扣手,感谢父母再传承。
3、磕头式夫妻互拜:
一扣手,欢天喜地结伴侣,
再扣手,恩恩爱爱好夫妻,
三扣手,互相包容乐无比。
4、敬孝心茶:行孝、尽孝、尊老、爱老应从源头从基础抓起,新娘向喜公公、喜婆婆敬孝心茶,新郎向岳父母敬。双手捧茶碗,“爸爸请喝茶、妈妈请喝茶”。敬茶是行孝进孝心的表现,是尊老敬老的具体表现,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一心一意发展经济,早日奔向小康。
5、拜尊辈:一对新人向长辈鞠躬或磕头拜谢,也是行孝心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尊辈出红包,密切尊辈与晚辈的关系,加强了团结。事先列好拜尊辈名单,一一请出拜谢,表示尊敬老人。
三大特色
其一、讲孝道的民俗婚礼,以红为主题,红双喜字,红对联、红地毯、红花道、红背景,新娘红服饰、红花轿、红马,一片红的海洋、喜的世界,凸显出红红火火,欢天喜地、喜庆吉祥,符合人们要求,受到新郎、新娘喜爱,从古流传至今,兴盛不衰,婚礼需要,人们喜爱,何乐而不为呢?
其二、司仪语言及台词,以诗歌或顺口溜为特色,压韵合辙,有板有眼,快慢有序,喜怒有节,司仪说的朗朗上口,生动有力,好听好记,感人至深,一辈子也忘不了。参与者听得津津有味,甚感兴趣,如身临其境,感动人们,教育意义大,促进唱响婚礼主旋律,发扬社会正能量的提升。
其三、民俗典故多,条条有来理。娶新娘回来,要过六道坎,“打醋担”,正与倒各三圈,新娘下轿或下花车,“站在石头上”,大门口“摔草把”、“跨剩花”、“跨马鞍”、“跨火盆”。天地桌上放有盛满粮食的“斗”、“弓箭”、“称”、“镜子”及“柱子”。入洞房后,喝“子孙汤”或“枣汤”,意思渴望、借音或避邪,喜庆吉祥,图个吉利。
一大亮点
这一大亮点,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孝道礼仪文化的提升,使参与者及新郎、新娘,将尊老爱老、孝顺尊辈落实到行动上,促进人们追求梦想、民族复兴的举措。通过讲孝道的民俗婚礼仪式,涌现出一大批孝顺老人的新人,值得点赞。
在豫东地区凤凰镇西一个小村庄,新郎受父母不和的影响,很少叫爸爸,交流沟通时,司仪发现了新郎的这个不良毛病,语重心长告诉他,儿子叫爹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及意义,否则会被社会上看不起,不与你交朋友,将来儿女会上行下仿,不尊重你。在司仪的引诱及启发下,句句紧逼,人吗?又爱面子,形势逼人,司仪问新郎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新郎脱口而出是爸爸,司仪说“叫对了”“叫得好,给你加上一百分,掌声鼓励”。从此习以为常,父子关系和顺,街坊夸奖。
祥符东南的一个乡村,新郎生来愣头愣脑,语言粗暴,不够尊重父母,在婚礼的感谢扣拜环节中,司仪以理说孝,对父母要尊敬,文明礼貌,和言悦色是儿女的职责,养儿不易,省吃俭用,睡湿暧干,对他晓知以理,动之以情,深深打动了新郎,司仪新郎你应该感谢爹娘吧,新郎随口说“爸,你辛苦了”,双腿一软跪下磕了个头,全场掌声雷动,婚礼后,新郎语言大有改变,文明对待父母、家和万事兴。
汴南有个随娘改嫁的倔闺女,认为和父亲没有血缘关系,不怎么尊敬后爹,关系冷淡,上拜感恩时,司仪用严肃沉重的声调道:
养育女儿二十春,
为儿拼搏到如今,
劳动累得驼了背,
身上瘦了好多斤,
脸上皱纹添几道,
头发白了好多根,
未老先衰人憔悴,
付出心血和精神,
儿小尿床是常事,
左边尿湿左边抱,
两边尿湿抱妈身,
好饭让给女儿吃,
爹娘不敢沾沾唇,
新衣让给女儿穿,
怕热怕冷伤儿身,
呀呀学语爹娘教,
走路怕摔爹娘跟,
下雨打伞是爹娘,
书包爹娘挂儿身,
如今你已快成家,
爹娘还是睡不稳,
今日你已结了婚,
可怜天下父母心。
爹娘恩情深似海,
一生莫忘爹娘恩。
倔闺女不倔了,家庭和睦了,倔闺女懂事了,甜甜蜜蜜叫了声“爸爸,你辛苦了”,婚后常回家看看二老,胜过亲生,在村里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