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由于皇帝对《孝经》的大加提倡,出现了一部专门针对女子的《孝经》,即《女孝经》。《女孝经》是仿照《孝经》编写的,章数一样是十八章,甚至有些章节的名称也与《孝经)一样,只是内容更加针对出嫁的女子。
《女孝经》作者玄宗时期的郑氏是朝散郎侯莫陈邈的妻子,“侯莫陈”是三个字的复姓。侯莫陈邈在新、旧《唐书》中都没有传,最早记载说《女孝经》的作者是侯莫陈邈妻子郑氏的是元朝初年编写的《宋史·艺文志》。
侯莫陈邈在唐玄宗时做朝散郎,他是个小官,通常是陪伴在皇帝左右。但郎官通常是由有贵族身份的人出任,加之他的侄女能够嫁给皇子做妃子,这就说明侯莫陈邈
应当是贵族出身。就在侯莫陈邈的侄女嫁给唐玄宗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璘做妃子的时候,侯莫陈邈的妻子郑氏为了告诫这位侄女要为好人妻之道,特地写了《女孝经》一书,书写好之后,就进献给皇上。
《女孝经》完全仿照《孝经》的写法,在《孝经》中,是孔子回答问题,曾子请教。在《女孝经》中,则是曹大姑回答问题,诸女请教。曹大姑就是汉朝的班昭,即《汉书》作者班固的妹妹,后来参与了她的哥哥班固没有能够完成的《汉书》的撰写工作,曹大姑是她嫁人之后的称呼。班昭也是汉朝著名的才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学作品《女戒》,就是她所写的。
在今古文《孝经》对照的时候我们知道,古文《孝经》比今文《孝经》多出的一章“闺门章”,规定的就是女子如何尽孝道的问题,共二十四个字:“子日:“国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由百姓徒役也。”根据后人的考证,认为这二十四个字很有可能是后人伪造的。但是司马光、朱熹等人对古文《孝经》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孝经》最开始的版本。
由于唐玄宗注释的《孝经》是按照今文经来写的,省略了闺门章,这本《女孝经》算是一种补充。《女孝经》强调的孝道也与《孝经》不同,它完整规定了出嫁的女子对自己的丈夫、公婆和家族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它所讲的胎教、女子的仪表等内容,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对女子孝道的特别强调,并不是从《女孝经》开始的,班昭写《女戒》,可以看做是“女学”的开始。由于女性在家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不像男子在外面建功立业,因此调和家庭关系、奉养公婆姑叔是女子的重要责任,必要的时候,还要对丈夫进行劝谏,如臣谏君一样劝诫丈夫时刻保持自身的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