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中写道: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意思是说:父亲和儿子团结一致,家不会衰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家就不会四分五裂。这句话是说,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是家道兴隆的基础。
孙棘,南朝宋武帝大明年间人,他的弟弟名字叫孙萨,在孙萨三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去世了,因此孙萨一直和哥哥相依为命,孙棘一直对弟弟照顾有加,随着孙萨慢慢长大成人,孙棘也到了娶妻成家的年龄,于是娶妻许氏,孙棘虽然成了家,但还一直承担着照顺弟弟的重任,孙萨呢,也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么多年哥哥对自己的照顾,孙萨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一家人,兄嫂爱护弟弟,弟弟尊敬兄嫂,生活过得十分和美。
这一年,朝廷征召壮丁去防卫边关,弟弟孙萨应征去充军,但由于一些事情耽误了行程,以至于没有按期到达,根据当时的处罚条例,这种没有按期到达的壮丁是要被关进监狱里的。
消息传到孙棘夫妇耳朵里,嫂子许氏跟丈夫商量说,弟弟还没有成家立业,就要先进监狱,这是我们没有承担好照顾他的义务啊。孙棘本来就想替弟弟受,听妻子这样一说,就来到郡里,表示要代替孙萨受刑。
但孙萨坚决不同意哥哥这样做,他对太守张岱说,犯法的是他,而不是他哥哥,怎么能让哥哥替自己受罚呢,哥哥照顾了自己这么多年,自己已经不知通怎么报答哥哥了,怎么能再连累他呢。
看着他们,太守张岱不禁起了疑心,他怀疑两个人只不过是想在对方面前做做样子罢了,于是他将兄弟俩安置在不同的地方询问,但是见兄弟俩依保持着原来的态度。张岱没有办法,只得请求皇上定夺。
上知道这事后,不禁也为两人的兄弟情义所感动,因此特意下诏赦免了他们。
兄弟之间这种为对方着想的情义,是一个家的福气,更是父母的福气。然而作为兄弟,如果一方有了什么不当的行为,另一方就要像师长一样,要立即制止这种不当行为;当一人遇到挫折的时候,另一方要像挚友那样努力帮助他。
郑均,东汉河北任县人,字仲虞,为人善良、正直。郑均还有一个哥哥,与郑均不同,哥哥仗着自己是县衙里的官吏,经常收别人的贿赂,每当这个时候,郑均就感觉特别痛心,他不止一次地劝告哥哥要清廉做官、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再收别人的贿赂了。但哥哥总是觉得别人送的银两不收白不收,他不但不听从郑均的劝告,反而为郑均为人太傻。
郑均看这样劝哥哥根本不听,一气之下就到外地给别人做佣工去了,这一做就做了一年,等到岁末的时候才回家。
回家之后,郑均休息了一下,就拿着挣到的银两去见哥哥,他把这一年的银两全给了哥哥让他花,然后对哥哥说,你看,要是我们缺银两,可以自己去挣回来;但如果我们失去的是名声,那我们去哪儿再挣回来呢?你总是收别人的贿赂,这是被人看不起的行为,不光你自己被人看不起,我们的后代也会被连累,遭人唾弃。哥哥,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郑均的哥哥觉得弟弟说的挺对的,从此,再没有收过别人的贿赂,成了一个大家都爱戴的清廉官员。
其实在一个家庭里,兄弟和睦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父母也会因此而骄做与放心。
鲁恭,东汉陕西人,宇仲康。在光武帝统治时期,鲁恭的父亲任武郡太守,在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仅七岁的时候,他们的父亲生了重病去世了。
鲁恭和弟弟十分伤心,他们把父亲在老家安葬完之后,又为父亲守了三年孝,甚至比一些成年人都做得好。那些邻居和乡亲都说他们是孝顺的孩子。
在父亲去世之后,鲁恭和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他学习勤奋努力,进步很快,不但每天都照顾母亲和弟弟的饮食起居,还代替母亲天天督促弟弟的学习,在他的督促和指导下,弟弟进步也很快。
由于鲁恭的才学逐渐被众人所知,所以官府屡次派人请他去做官,但是鲁恭每次都是婉言谢绝。母亲感觉十分不解,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好的机会都要放弃,毕竟好男儿应该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才对。这时候,鲁恭才告诉母亲,自已不做官是因为害怕没人再督促弟弟,影响到弟弟的进步。
母亲听了大受感动,就执意要求他出去做点事,在母亲的坚持下,鲁恭才出去教书,等到弟弟鲁丕被举为孝廉之后,他才接受了官府的邀请,做了一名郡吏。
鲁恭知道,只有他们兄弟两个都有出息了,母亲才会真的放得下心,因此他执意等到弟弟先立业之后才去做官,其良苦用心实在是很值得钦佩。(原载:孝经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