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南人民因孝而幸福,让中原大地因孝而美丽!

您的位置:首页 > 孝道大讲堂

孝道大讲堂

孝的践行/兄弟睦,孝在中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8-21 09:01:49

 04.jpg

        孝悌本是一体,所以对父母的孝顺还体现在要与兄弟姐妹互相关爱、扶持上,兄弟姐妹之间如果能够和睦相处,让父母放心,也是对父母孝顺的表现。

        杨播,北魏华阴(今山西华阴市)人,字延庆。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杨椿,一个叫杨津,杨播为人忠厚,教子有方,他经常教育两个儿子要互相尊重、谦让。

        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儿子一起学习;晚上睡在一个大床上,关系特别好;在吃饭的时候,兄弟俩只要有一个没回到家里,另一个是绝对不会动筷子的,只有等到全家人都到齐之后,他们才会开始吃饭。乡亲都说他们俩是懂事的孩子,杨播每次听到别人夸他的儿子,都开心得合不拢嘴。

        后来,杨播去世了,别人都认为他的两个儿子关系会变得不如以前好,但让人意外的是,兄弟俩还是亲密如昔。即使后来都各自成了家,他们依然来往很密切。

       有一次,杨椿喝醉了酒,连路都走不好了,杨津就亲自搀扶哥哥回家,伺候他睡下,由于害怕哥哥酒醒之后一时半会儿还照顾不了自己,就躺在哥哥身边,根本不合眼,等到第二天,他的精神还不如哥哥好呢。

        后来,他们老来转运,在花甲之年都当了大官,但是杨津还是像原来的时候那样,每天早晚都要问候哥哥一次,时时注意哥哥的身体和饮食情况。有时候,哥哥让他休息一下,不用那么操劳,他都对哥哥说,哥哥年龄比我大,多照顾哥哥一点是应该的。

        韩邦靖,明朝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人,字汝度。他还有一个哥哥名叫书韩邦奇,韩邦靖和哥哥从小都非常勤奋好学,两个人一起考中了进士,后韩邦靖被派到大同,官任山西左参议。

        韩邦靖在大同期间,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后来山西大同有一年赶上了荒年,饿殍遍地,韩邦靖看到了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上奏朝廷恳请赈济灾民,对此,朝廷置若罔闻,韩邦靖觉得自己没有为百姓尽到一份力,十分抑郁,于是就请辞回家归隐,当地的百姓听说之后,就自发组织起来,含泪挽留他,韩邦靖虽然不舍,但因为已经对朝廷失去了信心,所以还是含泪告别大同百姓,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不久,哥哥韩邦奇生了重病,韩邦靖不分昼夜地伺候了哥哥一年多。他亲自给哥哥热药,在端给哥哥吃之前,他都要先尝一下冷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韩邦奇的病慢慢痊愈了。

        后来,韩邦靖因为担心哥哥的病,加上担忧山西大同百姓的疾苦,积劳成疾,也卧病在床,这个时候,韩邦奇顾不上政事繁忙,亲自照顾了弟弟三个月。后来,韩邦靖因病去世,他的哥哥穿了五个月的孝服,每天都只吃一些简单的饭莱,当地的百姓是被这两个兄弟深深地感动了,就为他们立了一块孝悌碑。

        后来,韩邦奇为了完成弟弟的遗愿,也请求朝廷让其到大同做山西参议,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他来到大同之后,当地百姓知道了他是韩邦靖的哥哥,都激动地哭着出来迎接他。

        东汉人美肱,字伯淮,是当时的彭城人。姜肱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很多人都过来向他求学,朝廷官员也多次请他为官,但他都婉拒了。

        姜肱还有两个弟弟,名字分别叫仲海、季江。兄弟三个关系特别好,他们一起读书、玩耍,帮父母分忧。

        由于三个人连睡觉的时候都不愿意分开,因此他们就央求母亲缝制一床特别大的被子,三个人一起盖,父母看到三个儿子关系这么好,自然也很开心,于是母亲就给他们三个人量制了一个大被子,让三个人一起盖。后来,他们各自成家立业,虽然不再共被,但是关系依然很亲密。

        一次,姜肱和季江两个人一起出门办事,为了赶紧办完事回家,他们就连夜赶路,没想到却在路上遇见了强盗,那些强决定抢了他们的财物之后,杀了他们。

        姜肱和季江都看出了强的意图,于是都请求强造杀了自己,放过对方。那些强盗没想到他们兄弟之间感情这么好,不禁被他们感动了,于是决定不杀他们,只把财物抢走了事。

        见弟两人到了目的地,跟姜肱相热的官员看他们十分狼狈,就问他们遭遇了什么,兄弟两人只说自己赶路太累、太忙,把银子丢了,并未供出强盗。后来那些强盗听说此事后,十分敬重他们的为人,于是又把财物还给了他们。

        清朝李毓秀在《弟子规》中写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说: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而弟弟就应该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关爱、扶持,这也是对父母表达孝心的方式。

更多+ 孝贤之星
联系我们
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北段98号
河南省文学院1楼
联系电话:0371--65700819
邮箱:hnsxwhcj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