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一个大孝子,他写的陈情表让无数人景仰,这种景仰缘于他是一个孝子。
李密(公元224~287年),字令伯,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能。蜀亡国后,一直在家奉养祖母,政府多次让他当官,他都没有答应,是出了名的孝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官府上下都催他尽快上任,这时候,李密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
《陈情表》全文的意思是:
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作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大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待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忠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的疾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中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自以为清高。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像太阳将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
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到,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通,影响深远。
这篇表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就是因为它字里行间闪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最宝贵的美德之一——“孝”。李密从小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待刘十分孝顺。所以《晋书孝友传》将他名列首位,誉之“以孝瑾闻”。他身体力行做到了孝,他的文章中每一个字都发自肺腑,情深理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