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里仁》里写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伤心。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时时牢记为父母尽孝不可以等待,父母老了,身体不好了,作为子女需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可以赡养父母。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树林中各种各样的鸟都从巢中飞了出来,愉快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它们美妙的歌声,给寂静的树林带来了勃勃生机。
可是戴胜鸟和它的老伴飞不出窝巢了,岁月不饶人,它们的身体早已虚弱不堪,全身的羽毛已经变得干涩枯燥、暗淡无光,像老树上的枯枝般容易折断,双眼还生了病,看不见了。为了养儿育女,它们的精力已经快要耗尽了。
老戴胜鸟觉得自己的子女都已经长大,能够独立生活了,自己的职责已经尽到,可以无怨无悔地离开这个世界了。因此,夫妻俩商量,决定不再离开自己的家,安心地待在窝里,静静地等待那迟早都会降临的时刻。
但老戴胜鸟想错了,它们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们是绝不会扔下它们不管的。这天早晨,它们的大儿子就带着一些好吃的东西,专程来看望它们。小戴胜鸟发现年迈的双亲身体不好,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它的兄弟姐妹们。戴胜鸟的儿女们很快都到齐了,它们聚集在双亲的旧巢前,其中一只说:“我们的生命是父母亲最伟大的馈赠,它们用爱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现在它们老了,病了,眼睛也看不见,已经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了。我们一定要帮它们治病,细心看护好它们,这是我们做子女的神圣义务!”
这些话刚说完,年轻的戴胜鸟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飞去筑起温暖的新居,有的振翅飞去捕捉昆虫,有的飞到树林里去找治病的药。
新房子很快就落成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帮着父母搬了进去。为了让父母感到温暖,就用自己的翅膀盖住它们。孩子们还细心地给父母喂泉水喝,并用自己的尖嘴帮忙梳理老戴胜鸟蓬乱的绒毛和容易折断的铜毛。飞往森林的孩子们终于回来了,它们找到了能治失明的草药。大家高兴极了,它们把有特效的草叶啄成草汁给老戴胜鸟擦用。尽管药力很慢,需要耐心等待,它们却一刻也不让父母亲单独留在家里,总是轮流守候在父母身边。
快乐的一天终于到来了,戴胜鸟和它的老伴睁开眼睛,向四周张望,它们认出了自己孩子的模样。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好好地庆视了一番。
知恩的子女们就这样用自己纯真的爱,治好了父母的病,帮助它们恢复了视觉和精力,以报答养育之思。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年轻人犯错总是难免的,对老人不够孝敬,总以为将来还有机会,然而岁月不等人,在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希望他们能翻然悔悟,善待恩重如山的父母。
父母之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年事已高,身弱体衰,而再进一层,则意味着不知什么时辰,就会突然离去,撒手人寰,这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的关键,故而孔子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之后,紧接着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所以喜,是因为高兴父母享高寿,所以惧,是因为忧父母于世很可能已时日无多。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对父母尽孝心要趁早,不要因为种种借口而等待,时时对父母的日渐衰老怀着敬畏之心。在这点上,曾国藩弟弟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一次,曾国藩收到父母的来信,在信中,父母除了询问他的近況外,还表示出对他弟弟的关切。曾国藩看后,马上把弟弟叫来,对他说:“父母一直很为你担心,你为什么不及时写信回去,告知父母你的情况?”
弟弟说:“我最近手头有点紧,想着等有了些许银两,与信一并寄回,也好给父母一个交代。
曾国藩说:“父母是出于对你的担心,才对你十分关切。他们需要的不是你的银两,而是你向他们报平安的这份心啊。你想想,哪个孩子不是父母心头的一块肉?如果孩子与父母失去了联系,那么父母的心里就会焦灼不安,比自己生病还要难受。做儿女的,如果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那就是不孝。”
弟弟听了曾国藩的话,顿时感到羞愧万分,马上回去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告诉父母一切安好,劝二老一定要保重身体。从此之后,曾国藩的弟弟也像哥哥一样,再也不会因为等着条件具备才向父母尽孝心了,而是时时向父母汇报自己的近况,以免父母担忧。
为子女者,要有良心,要有良知,要以尽孝者为榜样,要有尽孝的紧迫感,不可只想着让父母为自己一再付出,而应多想想父母在自己从小到大,到成家立业这一漫长过程的恩重如山,多想想“父母之年”所含的残酷意味,在“父母之年”多做反哺回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世间最悲怆的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健在就是子女们的福分!所以,当我们的父母还健在,作为子女的我们还有机会报答时,让我们尽量多陪陪父母,多为他们想一点,做一点。多抽点时间,多抽点空闲,常回家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