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南人民因孝而幸福,让中原大地因孝而美丽!

您的位置:首页 > 孝道大讲堂

孝道大讲堂

无处不在的孝文化/制度对孝的强化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6-12 18:30:37

     将“孝梯”列入人才录用的意向考核标准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的地方共分两级,即郡与县。有一百多个郡,一个郡管辖十个到二十个县。汉代郡长官叫太守,俸禄两千石,与九卿同等。《后汉书・百官志》中记录: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匾表其门,以兴善行。孝梯一职是在汉高后时设置的,文帝时,孝梯可享受两千石的俸禄。也就是说,一个孝子一旦享受了“国家津贴”可以享受“太守级”待遇了。

    武帝时候已经有了太学,就像现在的国立大学。当时的国立大学只有一个,这里面的学生,考试毕业分甲乙两等,当时称科。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郎官属于九卿中光禄勋下面的皇宫侍卫。一般来说,郎官都是二千石官的子侄后辈。他们在皇帝面前服务几年,等到政府需要人,就在这里面挑选分派。这样,官职虽不是贵族世袭,但贵族集团也就是官僚集团,仕途仍然被贵族团体所垄断。
    汉武帝时定制,太学毕业考试甲等的就得为郎,这样一来郎官里面便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并不都是贵族子弟。考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职,也就是地方长官的掾属,辅佐地方官行政。
    这些学生平时读什么书呢?就是我们先前讲到的五经。
    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谓“乡举里选”。另一种是定期的选举。汉代一向有诏令地方察举孝子廉吏的,但地方政府有时并不注意这件事,应选人也不踊跃。汉武帝时,曾下了一次诏书说:你们偌大一个郡,若说竟没有一个孝子一个廉吏可以察举到朝廷,那太说不过去了。地方长官的职责,不仅在管理行政,还该替国家物色人オ。若一年之内,连一个孝子一个廉吏都选不出,可见是没有尽到长官的责任。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长官就要接受处罚,这一来,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定期的选举。无论如何每郡每年都要举出一个两个孝子廉吏来。
    汉代有一百多个郡,每年至少有两百多孝廉举上朝廷。这些人到了朝廷,不能像贤良般很快有好的位置,大都还是安插在皇宮里做一个郎官。这样一来,一个太学生如果考试成了乙等,分发到地方政府充当吏属之后,他还有希望被察举到皇宫里做个郎。待他在郎署上几年班,再分发出去。自从武帝以后,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逐渐成形了。
    每年全国各地有两百多个孝廉进入郎署,十年就有两千个。从前皇宫里的郎官侍卫一共也只有二千左右。二三十年后,皇宫里的郎官,就全都变成郡国孝廉,而那些郡国孝廉又多半是由太学毕业生补吏出身的。慢慢皇帝的侍卫集团,无形中就全变成太学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了。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都是读书人。待分发任用的人才太多,那些无定期选举、特殊选举就搁下了,到了东汉,仕途只有孝廉察举的一条路。
    一开始察举分区进行,后来变成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满二十万户的郡得察举孝廉,孝廉成为一个参政资格的名称,原来孝子廉吏的原义便不再了。由郡国察举之后,中央再加上一番考试。这一制度,将教育、行政实习、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融为一体。
    在南北朝时期,政府为了鼓励人们尽孝,特意为那些死刑犯设立了留养制度。留养制度规定,即使某人犯了死罪,如果他(她)的家中有没人赡养的父母或者祖父母,为了让犯人尽到赡养的义务,可以赦免他们的死罪。
    在孝行上做得好的人,会被举荐成为国家栋梁,而一旦有人在孝行上被人非议,也很容易招来灾祸。例如西晋时的陈寿。陈寿是《三国志》的作者,因此在历史上小有名气。但是他曾经因为对父母不孝而遭到贬谪。第一次是在蜀汉之时,陈寿父亲去世了,他在家服丧。由于自已身体不适,便在服丧期间吃了几服药。结果这个事情被人知道后,招来非议。因为按照规定,服丧期间是不可以吃药的。还有一件事情是陈寿按照母亲的遗愿,将她安葬在洛阳,没有迁回老家四川,因此有人清议陈寿说他不孝。因为这两件事情,陈寿被贬官。
    《红楼梦》中有一节讲元妃省亲。省亲是一项别具孝顺意味的制度,准许官员每年有一定的时间回家探望父母,如果父母亡故可以回家丁忧,或者是给长辈迁坟回家,都是允许的。只是在元朝的时候,省亲制度被取消了,到了明代又恢复了。
    从历史资料来看,无论是对读书人所读经书的规定,还是对官员的考核,都可以看出古代从政策上是保护孝子、提倡孝行的。
更多+ 孝贤之星
联系我们
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北段98号
河南省文学院1楼
联系电话:0371--65700819
邮箱:hnsxwhcj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