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4-21 10:26:00
许建国 (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孝行中原讲师团团长)
在第四十九集《余力学文旨何在》中,郭文斌老师带领我们学习《弟子规》的最后篇章——“余力学文”。
《弟子规》的精神在于提升生命能量。一个人的学问和能量要增长,必须“力行”加“学文”,也就是“解行相应”。“解”“行”就好像手推车的两个轮子,假如只有一个轮子,车子就不好推动,只有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运行自如。
一、学贵力行。
学习重在心念的转变和道德的提升。学习《弟子规》,不是背诵,背诵没有用处;也不是讲解,讲解也没多大意义,关键要去一点一点做。
通过学习,把《弟子规》的精神落实在生命中。心念上以“仁爱”为向导,生活中处处为他人着想。当你有责任有担当有激情,有真心奉献的行动时才能走出困境,开启新的人生。郭文斌老师每一堂课都能打动人心,是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只有努力做到了,自己才活得安详自在,讲出来的话才有能量。
郭文斌老师讲的是心性的本质,也是自己的切身体会,才能如此地感动人、教育人、唤醒人、激励人。因此,学习后心念转变才有出路,真正践行才有价值。
生活现实证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听着激动,回去不动,永远是苦命”。“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一个人假如学习《弟子规》对前面的六个部分,只停留在读、听、写上而不去行动,“德行”没有进步,他很有可能反而是受伤害者。这是因为他通过学习,背诵一些经典显得有了更加骄傲的资本。而“傲慢致祸”,一个人不怎么学习,他还不至于太骄傲。有些人读了几天书,就看不起爸爸妈妈了,回去对爸爸妈妈指手画脚,说你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夫妻两个人日子本来过得还可以,结果学习后挑对方毛病的水平提高了,反而又更不和谐。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学习传统文化多年,口号喊得震天响,但人生的三大重要问题没有多大改善:一是自身的健康:生活无规律,小病不断;二是自己的家庭:仍然不和谐,夫妻两人各吹各的调,不能同频共振;三是子孙的教:思想上不重视,行动缺智慧,存在着较大的危机。
问题的根本在学不致用,学不会用。学习《弟子规》的关键在于把它的精神变成生命力,要读一句落地一句,学了一集要改进一点。目前,教育部已经把《弟子规》列为义务教育的教材,但问题是仅仅让学生读、背和考试就没有多大意义。教育的本质是“上行下效”,真正落实《弟子规》的教育,关键在于家长和老师要做出样子来给孩子们看。
二、进必有学。
人生路上要想取得不断的进步,不仅在生活中去努力践行,还要做到持续学习。“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一个人若只有力行的功夫,如果不能坚持学习,他很可能就会昧理真。这个世界上,生而知之的毕竟少之又少,对于更多的人需要“学而知之”需要。可能我们悟上一辈子,不如听圣贤一句话。证悟是比较艰难的,在一定意义上更多的人需要解悟。就是需要别人讲解。比如说我们,从现在开始摸索着去耕作,那得多少时间,但是你向农民一请教当下就豁然开朗。如果一个人靠摸索去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那需要多长时间,但是你向别人一学习就知道了。所以有一些东西我们是需要学的,有一些东西我们是需要证的。但对更多的人来讲需要不断地学习。
传统文化团队有不少人能够做到甘于奉献,并且能长时坚守。可是生命的状态没多大改变,人生的种种困境得不到有效化解,甚至身边的人还不理解和认可,有可能成为孤家寡人,原因在于“只力行,不学文”。
我一直在呼吁,传统文化的志愿者不能只会干活,理应成为学习者。不会学习、不坚持学习的志愿者是不合格的志愿者。不合格的志愿者必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阻力,而非助力。
三、学贵有恒。
实践证明,要想成就真正幸福的人生,必须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同吃饭那样,每天必有一顿精神餐,把学习当成每天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总结,我简要归纳出了“五点学习法”,供大家参考:
早上读点,为当天的行为导航!
白天做点,为幸福播洒下种子!
晚上写点,对当天的生命反思!
每周看点,请专家为我们提能!
每月听点,为生命加油和充电!
学习还要克服自我封闭的狭隘思想。十余年来,行走在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发现有一批非常执着的学习者,他只认定一两位老师好,一两门课程体系好。过于执着,封闭自我,听到他人介绍好的课程总是不屑一顾,那么你怎么走到社会中间去呢。
总之,“学文”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力行,终极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只学文不力行往往使人傲慢和浮华,只力行不学文往往让人狭隘和固执。要在知中行,在行中知,螺旋式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要坚持养成两个习惯:一是立即把学转化为行动力,二是时时拿经典对照行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明道是目的,文化是手段,媒介是圣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既能学文又能力行,既能“垂文”又能“明道”,即是学者又是继承者、弘扬者、表演者、展现者。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北段98号
河南省文学院1楼
联系电话:0371--65700819
邮箱:hnsxwhcj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