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3-26 09:23:00
张骞,字子文,汉族,汉中郡城固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他开拓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汉武帝的万丈雄心第一次踏上了大汉以外的疆城。那时匈奴依旧称雄漠北,西域各国关系错综复杂。
当时,月氏人受匈奴欺负,向遥远的西方迁徙,汉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第一,救人于危难,可为我所用。第二,当时汉朝的战略是远交近攻。所以他毫不犹豫决定跟大月氏人结盟。要派人去,就需要人送信。张骞被赋予这个特殊的使命,去联络被勾奴人从河西赶走而定居在阿姆河一带的大月氏人。大月氏人曾在与匈奴的激战中败北,国王的头颅成了匈奴单于手中的酒器,可以说与匈奴的仇恨深重。
这位勇敢的探险家出发时身边有一百名随从和一位忠心耿耿的蛮族奴隶堂邑父,他们无所畏惧地踏上匈奴的土地,希望能顺利穿过这个游牧王国的防线,然而,他们低估了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防线密度。身陷囹圄的张骞,逃过了头颅被制成饮器的厄运,被迫在匈奴的监禁中娶妻生子。风刀霜剑严相逼,时光流转十数年,张骞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寻找着逃脱的机会。
终于有一天,张骞成功逃离匈奴的控制,开始继续他已中断了十几年的政治旅程。越过葱岭,到大宛,通过康居,至大夏,这位两千年前的探险家徒步穿过了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等国。沿途这些中亚国家的君主听到了张骞的描述,无不被东方的地大物博所吸引,更为东方的丝绸、瓷器等手工艺品所倾倒,惧怕匈奴铁骑的小国不敢与汉结盟共退匈奴,却对与汉通商充满了兴趣。
在大夏的旧土上,躲避战火的大月氏终于被张骞找到了。以当时来讲,月氏王国与匈奴有杀父灭国的深仇大恨,一旦听到有报仇复国的机会,一定非常感激。然而,时过境迁,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马背上的“行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到了阿姆河畔后,用武力臣服了大夏的大月氏,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始了游牧生活到农耕生活的过渡。生活安定,无心复仇,无意东还。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无果而返。
回国途中,张骞又被匈奴拘禁了一年多,不过,张骞有着一种军人特有的敏锐,在进入奴人的控制范国之后,他就开始留心每一处水源、每一块草地,并详细记录下来,为日后追随大将卫青征战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张骞后被武帝封为“博望侯”,此为后话。
公元前126年,趁着匈奴内乱,张骞在妻子与堂邑父的帮助下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张骞出使时一百余人,十二年后,回到长安,只剩下两个人——张骞和他的仆人堂邑父。
张骞第一次出使没有完成他的政治使命,但沿途洞悉了西域的政治经济和人文地理。他将沿途见闻采集汇总,呈报武帝,为汉朝打开了另一番迥异的格局。除了他经过的国家,张骞还指出西方的另一个强大的帝国——安息,即安息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在其后的数世纪中,它将作为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中转站和经纪人的身份登上舞台。
随后,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使团人数达三百人,张骞及其随行者的足迹也更为广远,悉数拜访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等国。
张骞的两次西行,打破了游牧民族对丝路贸易的垄断,使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诸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关系。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张骞记录下对外部世界的首次真知实见,结束了我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传闻认识,也成为后来《史记・大宛传》和《汉书・西域传》的最初来源,世人把张骞通西域一事形象地称之为“凿空”。
忠诚是国孝最高形式的表现。一个人的忠诚不仅成就了自己,更让国家记住他,后人记住他。除此之外,他还能赢得别人对他的尊重和敬佩。(文/尚波)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北段98号
河南省文学院1楼
联系电话:0371--65700819
邮箱:hnsxwhcj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