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9-26 09:43:47
“乡土中国”需要孝文化
数千年来,乡村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主要传承载体。然而,由于工业和城市文明的“强势”挤压,乡村边缘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和趋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就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举措。诸如“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等。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从根本上强调了乡村文明的主体地位,乡村与城市“两个文明”应当平等相待、共存共荣。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集多方面要求于一体,但归根到底是重塑乡村文明的尊严,延续中华文脉。
乡土社会是一种孝道社会。尽管社会变迁不断冲击着农耕文明,但是,乡村依然是中国人的根,发端于农耕文明的孝老爱亲、仁民爱物、耕读传家、香火不灭等“老道理”,依然是当代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孝道孜孜以求的自律、自治、自然等“善生活”,在“后乡土中国”仍具有重大意义。
综观近年来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孝文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其一,孝文化助推乡村“产业兴旺”。一方面,可利用孝文化资源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孝心农业”。另一方面,可开发孝文化资源,发展非农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业,做大做强乡村“非遗”产业。
其二,孝文化助推乡村“生态宜居”。孝道“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生态平等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的资源利用观和“贵生厚生”、“爱惜命物”的环境保护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宝典,对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大启示。
其三,孝文化助推乡村“乡风文明”。孝文化浸润下形成的故乡情结、亲密人际关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让村民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可坚定农民乡村生活的信念,并作为“命运共同体”凝聚起来。良好的家风主要是通过孝道教化发扬光大的。家风正乡风自然好。
其四,孝文化助推乡村“治理有效”。“孝治”融自治、德治和法治与一体,利用孝文化治理乡村,能较好体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理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五,孝文化助推乡村“生活富裕”。“大孝不匮”。孝道具有大量鼓励人们脱贫致富的思想。一方面,可借助孝文化激发农民内生动力,艰苦奋斗。另一方面,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可吸引各方乡贤回乡创业反哺家乡。还可用孝文化招商引资,鼓励人才下乡,帮助乡村走向共同富裕。
总之,孝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明力量,对振兴乡村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清廉中国”需要孝文化
打造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是中国梦的题中要义。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倡廉,除了要强化法制建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的宗旨教育之外,孝文化教育不可或缺。
党的干部任用标准,过去一直讲德才兼备,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又加了一个以德为先,德是为官之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四讲四有”,其一就是讲道德有品行,强调党员干部要立德修身、廉洁从政、从严治家。这都要求我们必须要继承传统孝廉文化的精华。
首先,从道德教育的德目建构来看,孝与廉始终是我国道德规范中的两个重要德目。从“四维”、“八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莫不如此。其次,从孝与廉的内在逻辑关系看,孝是元德,廉是孝的延伸。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尽管孝不一定廉,但是,不孝必定不廉。毛泽东曾指出,“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能为别人服务吗?当然不会”;另一方面,廉也是孝的要求,不廉最终必定不孝。再次,相对于廉政建设的其他举措,以孝促廉具有其独特优势。孝教育是自律教育,孝的“荣辱观”更容易使人反躬内求;孝教育是事前教育,防患于未然,更为积极主动。
因此,孝能生廉,孝能促廉。反腐倡廉离不开孝文化。要坚定不移地把“孝”作为培养选拔和考核党员干部的标准,以孝促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孝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一而足。我们要传承好孝文化,让孝文化在“万紫千红”中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文/胡泽勇)
未完待续
上一篇:孝的思考/让男方父母喜欢自己
下一篇:孝的思考/让女方父母喜欢自己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北段98号
河南省文学院1楼
联系电话:0371--65700819
邮箱:hnsxwhcj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