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南人民因孝而幸福,让中原大地因孝而美丽!

您的位置:首页 > 孝贤地理

孝贤地理

西华县“奉母城”的历史由来及孝道文化传承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6-25 18:23:55

        中原黄泛区腹地西华县,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的地方。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一个叫“奉母城”的乡镇,历史上曾被称作“夺母城”。这里,世世代代传颂着李家兄弟二人争着赡养母亲、孝敬母亲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传明代永乐年间,奉母城居住着一家李姓人家。因连年战乱和灾荒,李家男人壮年时已过世,女人领着两个未成年的儿子终日劳作,艰难度日。后来,两个儿子长大成人都很听母亲的话,忠厚善良,本分做人。因这里常年战乱、土匪横行,乡里人都有习武强身的风气,一是强身健体、保护自己,二是保护家族和乡邻。哥哥很疼爱弟弟,农闲时教弟弟武术,兄弟二人情同手足,很是和睦。
        为了维持生计,老大常年在外面做小买卖,老二在家种地侍奉母亲。后来老大为了生意上的方便,落户在了开封尉氏县。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李家女人已进入暮年。老大虽然身在异乡,心里却依然牵挂着年迈的母亲,有时想娘想到饭菜难咽夜不能寐的地步,还时常走神,在生意上出差错。为了解除心中的牵挂,实现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愿望,老大多次回家和弟弟商量,要把母亲接到尉氏县居住,让他这个当老大的尽尽孝心,也让弟弟和弟媳歇息歇息。但是,老二心想,娘年纪这么大了,尉氏县城离家二百多里,娘走后就不一定能再回来了,也就是说以后有可能再也见不到娘了。老二想到这一层意思时,心头不由生出几分苦痛,便好言好语劝说哥哥不要把娘接走。为了说服哥哥,弟弟还摆出了一堆理由说:“咱李家老门老户,娘住习惯了,去你那里街坊邻居都不认识,也不一定能适应。你想娘常回来看看娘就行了,请哥哥放心,俺两口子一定会尽心照顾好娘的。”面对弟弟的好言相劝和一片孝心,老大只好尊重弟弟的意见,垂头丧气地走了。
        由于老大思念母亲心切,日子久了,身体一天天消瘦下来,也无心思做生意了。于是,他又一次下决心,回家接母亲。心想:这次不论弟弟、弟媳如何劝说和阻拦,就是把老天爷说翻个个儿,也绝不心软,一定要把娘接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天,老大思想准备充分、应对理由十足,信心百倍地赶往老家。他一路走一路思量自己排行第一,侍奉母亲也应该是排在第一的,这次无论如何要“强梁”一回了。
        人逢急事,脚下生风。老大赶到老家一看,弟弟和弟媳下地干活还没有回来,就母亲一人在家,顿时喜上心头。老大心想这是天意,顺风、顺水、顺心愿,就快步走到母亲跟前,双膝跪地对娘说:“娘啊,我想您想得好苦啊,今天我专意来接您了。“”还没等娘回过神果,老大便背着娘就往外走,出了家门一路小跑,朝东北方向奔去。路上顾不上向过往熟人打招呼,也顾不上听娘说了些啥,只管低着头一个劲儿地赶路了。
        不多时,老二两口在地里干完活回到家里。进门习惯性的先叫了一声娘,没见娘答应又高声叫了一声,还是没有听到娘的应声,老二心想可能是娘生病了。急忙到屋里一看,家里一个人影也没有,房前屋后全找遍了,仍不见娘的身影。出门问街坊邻居,有人说看见老大背着娘慌慌张张朝东去了,他一下子心里全明白了,就急忙向东追去。
0102.jpg
        老大背着娘跑了好大一阵子,气喘吁吁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走出村东三里多地就被老二追上了。老大放下娘,两人就争吵了起来。老二说:“你当哥的太不够意思了,大老远回来也不说一声,就把娘偷走了,你还是俺哥吗?”老大据理力争:“你咋说话哩,娘不是你老二一个人的,也是我的娘,我接走娘到我那里住段时间,咋说是偷哩!”老二说:“你总得言一声吧。"老大说:“言一声,我就是言十声、言一百声,你能叫我接走吗?”老二进前一步说:“反正你不能接走娘。”老大也上前一步说:“除父有长兄,我是你哥,你得听我的。”老二说:“别的事都听你的,唯独这件事你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老大理直气壮地说:“这回我非要背走娘不中,看你能咋着我。老二仍不让步,坚定地“你就是不能背走。”老大说:“就你学那几招,还敢跟我比试?”说着说着两人就动手打了起来。母亲厉声制止他们说:“别打了,要气死娘吗?”弟兄两人听娘这么一喊,马上停了下来。娘说:“你俩都很孝顺,这样打起来,叫娘寒心呐。”"娘长叹了一口气,对老大说:“你弟弟不让你背我走,你也背不走了。再说这么远的路,你背我走也不是办法,恐怕你背不到家,我这身子骨就零散了。就是我走了,你弟弟也想娘呀。俗话说,要想好,大让小。这件事就听你弟弟的吧,我知道你在那里过得好,想让娘享享福,你的心意娘全明白。”
        这时,从村里跑过来几个乡邻,对兄弟二人说:“老族长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叫你两赶快回去,他在您家等着给您评理呢。”娘心平气和说:“那好,咱们回家吧。”兄弟二人不再争吵,只好轮流背着娘往家里走。刚一进村,一眼就看见老族长站在家门口等候他们。哥哥见到德高望重的老族长,恭恭敬敬施上一礼,讲述了这么多年对母亲的思念之苦和无法尽孝之愧疚。老族长说:“这么多年你每年都回家好几趟看你娘,街坊邻居都看到了。要接走你娘去你那里,也是为了尽孝。但是你也不想想,你娘年纪这么大了,到了你那里,除了你几口人别的谁也不认识,人生地不熟的,心里会好受吗?心情不好会长命百岁吗?常言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你弟兄两个今天抢着照顾你娘是孝顺她,但只有顺着你娘的心意才是真正孝顺她,听听你娘啥想法吧。”这时,娘不紧不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在家里生活习惯了,哪里也不想去。老大在那边过得也不赖,我也不挂扯了。”听到老太太这番话,众乡邻赶忙接着说:“老太太待人好,经常帮俺们缝补衣服,照看小孩。老太太走了,俺们还舍不得呢。”老大听了老族长和娘的这番话,以及众乡邻对娘的夸奖,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就跪在娘面前磕了三个头,给父老乡亲们作了个揖,忍着一肚子的委屈和失落感,流着眼泪离开了。
        后来母亲年老体弱,食欲不振,贤惠孝顺的二儿媳妇就和好面,放入盐和芝麻,用擀面杖轻轻地把带有芝麻的面团擀成薄薄的、圆圆的面片。烙成金黄薄脆的馍,最后再用文火烤干,吃起来又脆又酥,焦香可口。这就是后来被列入西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奉母城“焦馍”。
        李家兄弟二人争着侍奉母亲的举动,被传为佳话,在方圆十里八乡广为传颂。为了弘扬李氏兄弟孝敬老人的美德和品格,乡亲们就把“小李村”叫做“夺母村”了。后来村里几个有文化的人商量,把“夺母村”又改成了“孝李村”。但是老百姓仍然习惯地叫“夺母村”。
        由于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年年收成较好,常遭土匪、盗贼抢劫。村子里的大户人家商量着修个赛子,出钱出粮,贫苦人家则出劳力花费了几年时间,终于围着村子修了个几丈多高、厚实坚固的城墙。后来人们就把“夺母村”改口叫“夺母城”了。
        李家兄弟争着赡养母亲这件事传遍了四方,大家都跟着学习他俩孝敬母亲、尊敬长辈的美德。李家的后人,更是一代传给一代,形成了鲜明的家规、家风和李氏孝道传统。本村的冯家原来和李家是一家人,同宗同祠,他们遵从先辈教诲,冯李两大家族同舟共济、和睦相处,至今仍像家人一样,不乱辈分,相敬如宾。
0103.jpg
        在本村居住的大户人家还有王家、张家、赵家、刘家,另外还有沈家、宋家、谭家、胡家等二十九姓。家家户户在李氏孝道文化的哺育和影响下,和和顺顺,亲亲热热,相处融洽,情谊深厚,都很孝敬老人,尊敬长辈。
        乡人王鼎镇,幼年家贫志坚,刻苦读书。在明崇祯年间,考中进士。有一年他返乡省亲,想到夺母之事可喜可嘉,但“夺母城”名字不雅,力主改为“奉母”两字。从此,“奉母城”就这样叫起来了。王鼎镇后又在清朝做官,人輸林院任大学士,再后又做了监察御史,平反冤案、为民请命。后又任山西布政史,堪称一代廉吏。其子王训进士及第后,官至户部右侍郎;王遵性乃遵训之弟,为官时也政绩卓著,爱民如子。王氏父子身正气、体恤民意、报效国家的故事,在乡下广为流传,对家乡人影响甚大。直至今日,奉母城一带的村民仍很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把“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百善孝为先”视为至理名言,世世代代铭记在心,身体力行,一以贯之。
        在奉母城方圆几十里,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说当年王鼎镇考取秀才后,为了帮衬家里生活,受聘到附近的诸葛寺村教书。诸葛寺村离家有七八里地,王鼎镇是个有名的孝子,天天教完书要回家陪伴母亲,早出晚归两头不见日头。娘十分心疼儿子,天天傍晚就去东岗地头接他。每次看见他回来的时候,一前一后总有两盏小灯笼给他照着路。一天很晚了,娘又到东岗上去等他。远远看见儿子回来了,但是,往常给他照路的两盏灯少了一盏。回到家里娘就问他:“鼎镇,今个做啥亏心事了吗?”鼎镇说:“没有啊。我看咱家里穷,您又上了年纪,想多挣几个钱。有个老财主要休他媳妇,托我写份休书,给了我一串钱,我就替他写了。”娘一听是这么回事,脸一下子沉了下来,就告诫他说:“你不知道啊!写休书的人死后都不得入老坟,老辈人讲:就连写休书的地方也会三年寸草不生,今个你回去给他要回来,你要是要不回来,咱娘俩不算结局。”鼎镇见娘生气了,顾不得一天的疲劳,连夜返回去找到那个老财主家,叫开门说:“你把我刚才写的那份休书拿出来,我写错了几个字,马上改过来。”老财主递过休书让他修改。他接过休书,揉几下填嘴里吃了,随手从腰里掏出那一串钱往财主怀里一扔一句话也没说,扭头就走。在回家的路上,主娘还在东岗上等候着他。娘老远就看见一前后两盏小灯笼,又跟着儿子照路哩。
0104.jpg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悠远的情怀。“孝”是人生成长的精神学基座。在奉母城孝道文化的哺育下,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造福于民、报效国家的知名人士和栋梁川之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地有志之士张仁甫、陈二列、邵同尧、唐德成、何林照、白书长、李振中等先后投身于革命,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还有本乡的谭本照、王官昇、赵风兰、刘法学、冯富恩、冯娃子等30多位革命烈士英勇抗战、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奉母城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勤勉好学,崇尚道德,积极向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学业有成的优秀人才:李瑞岸1953年考入湖南建筑学院,毕业后担任地市级城建局局长;李笑云获医学博士学位,担任省级医学院院长。1957年本村学子李富干、李富临、李俊华考人国家重点大学,毕业后成为各自领域的科研拔尖人才。后来又有李春茂、李春生兄弟二人考入郑州大学,冯长甫、冯长周、李新菊、李盘菊、李洪涛、李贺伟等学子进人大学深造。李洪涛现为我国著名医学家、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助手。李金波医学专业毕业后,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临床医学专家。还有从本乡走出来的李政路、刘占方、刘清德、白尊义、白会民、邵恒仁、邵恒礼、邵富宽、邵红千、邵景干、李洪泉、卢智凯、李保卿、李大来、李兴、何新伟、李中周等60多人分别工作在县处级、地市级领导岗位。刘克剑、姚德昌、何林兆、何振喜等人为省部级、军级领导干部。奉母还涌现出张鸿图、王宪法、邵子贵、白保迎、唐金华、黄振兴等一批很有名望的教育工作者。还走出了著名书法家刘登龙、著名作家邵丽等一代文化名人。
        奉母,这个位于西华县城西部的乡镇,数百年来居然走出了这么多的仁人志士和文化名人,这不能不让人翘首仰慕和赞叹。奉母因孝道而得名,又因孝道而被载人史册。孝道让一代又ー代奉母人,经历了一件又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往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孝道让奉母人深深懂得:不管你处在人生和社会的何种位置,最要紧的,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不仅要有胸怀,更要有情怀。一个人的良知、正直和善良,既是你人生的底线,也是你生存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孝道是奉母人永远的文化根脉,永远的精神财富,它给予了奉母人蓬蓬勃勃的生命激情和奋发向上的进取力量。孝道,不仅是奉母人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精神传统。
        为了彰显孝道的博大情怀和永恒精神,激励后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奉母热衷于文事,具有文化眼光的境界高远之士,思量着应该脚踏实地的做件事情。于是,借助募捐发起修建了一座“孝道伦理亭”,营造了一个与喧嚣稍有隔离的自然环境,当然也是一个精神环境。让人们来到这里,寻得一份  宁静,一份心灵的浸润与良知的启迪。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令人感动的一长串名字。
        历史上,“夺母城”曾被改为“奉母城”。新中国成立后,“奉母城”按行政区划又叫“奉母乡”后又改为“奉母镇”。尽管名称改来改去,叫法不但独具地域特色的孝道文化与孝道传统,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作者系西华县教育局退休教师)
更多+ 孝贤之星
联系我们
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北段98号
河南省文学院1楼
联系电话:0371--65700819
邮箱:hnsxwhcjh@163.com